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出面发起成立的银行,主要承担起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支持和服务。对于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初期,政策性银行主要承担了国内国际贸易、外汇收支、对外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中的重点任务。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政策性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也加快了对政策性银行改革的步伐,鼓励它们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
2002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了中国政策性银行的三大代表。在随后的几年间,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科技创新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成为了三大银行的发展重点,这也印证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从国际范畴来看,不同国家成立政策性银行的时间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质都是为了支持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政策性银行可以承担国家的内外财务、对外技术合作以及面向中小企业、农民工等薄弱群体的融资任务、起草货币政策,并通过贷款、投资、担保、保险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国家发展和民生事业。
政策性银行可以积极地承担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财务业务。因为政策性银行大都是由政府控股或者直接管理的银行,因此它们在国家对外贸易中有较大的话语权。同时,政策性银行在进行外汇储备管理时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汇率工具,保证国际收支平衡。
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对薄弱群体进行融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等,这些群体因为缺乏资金或者信用较差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因此政策型银行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政策性银行可以参与和制定货币政策并通过运用稳定性货币政策,在国家内外市场上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三大政策性银行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每况日下,它们也开始逐渐面临市场化、产权等方面的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农村经济功能正在逐渐减弱。随着农业、农村经济逐渐市场化,传统的农村信贷服务已经被商业银行逐渐替代,加之国家逐渐缩减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这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控等方面存在隐患。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是中国第三大银行,但是其规模仍然远不及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同时其管理机制也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潜力。
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受到了质疑。由于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差,因此一部分人质疑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从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政策性银行的未来可能会有以下发展趋势:
1、政策性银行将进一步走市场化路线,增强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经济主体。
2、政策性银行将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3、政策性银行将与商业银行合作,探索跨银行的合作模式,实现更合理的运营。
政策性银行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三大政策性银行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减弱,但是,它们将进一步走市场化路线,积极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注重自身建设和风险控制,为国家和人民谋取更多福利。
本文由原创,如有转载请保留出处。